未来可塑性是一个着眼于现在,同时又能描述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指标。东莞、佛山在这一维度上的排名有了大幅增进,而武汉、厦门则出现了下滑。海归学子开始不再扎堆于“北上”,而是更均衡地去向了其他一线与新一线城市。“离开大城市”正在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2019年外来工作人口总量超过百万的26个城市中,有17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数量出现了萎缩。
《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基于疫情分析城市的应急与恢复能力
可以预见,如何抵御流行疾病、突发灾害,增强抗风险能力,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城市治理难题。在《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中,YiMagazine·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利用数据手段,对55个城市在疫情响应与防控、信息公开与数字治理、城市基础配置、城市复工应对四个方面的表现展开评估。
该报告的研究对象包括了《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25位的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所有省会城市,以及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前50位、本土确诊病例占常住人口比例前25位的城市,共计55个。报告在每个评估维度上为这些城市打分,并按照A、B、C、D评级,后再汇总出综合结果。
上海和北京是应急能力好的两座S级城市,广州、深圳、厦门、成都、长沙、重庆、沈阳、郑州、昆明、济南、济宁被评为*(排名不分先后)。武汉的综合评级为C级,但是居于所有湖北城市。
《2020城市应急能力报告》的首要维度是疫情响应与防控,它由突发事件响应效率、应急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以及防治效果三个部分构成。济南、合肥与佛山等8个城市在响应及时性方面表现较好。深圳2019年的财政预算总量和人均都排在前列,但人均基础医疗资源配置未进入全国排名*,东莞人均床位数拥有量同样偏低。
其次是城市的信息公开与数字治理能力。南京、郑州、济南、太原、兰州等城市都做到了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披露。而在绝大多数城市的红十字会只能做到清晰的捐款来源披露可查时,杭州是其中为数不多做到每一笔资金去向都能公布的城市。
城市基础配置维度考察的是构成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基底的城市基础医疗资源、生活物资的供给情况。北京、杭州、成都、重庆、太原、郑州、昆明、长沙、大连的城市基础配置相比之下更加完善,而广东省整体的医疗资源都不太理想。但从生活物资供给资源方面来看,东莞、广州、成都、深圳、苏州、青岛、上海、长沙、重庆、杭州能够更好地满足城市人的需要。
后一个维度是城市的复工政策与力度。当各城市开始进入抗疫与复工并行的阶段时,复工政策的发布时间、内容力度、执行层面以及代表成效的复工速率,能够评估城市的应对水平。以复工应对综合表现较好的上海为例,其疫情拐点的显现与惠企政策的发布基本同步,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复工复产。
附:2020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完整名单